
当舞台上的死对头一夜之间成了拜把子兄弟,我们这些买票进场的观众,是不是有点像傻子?
你看过那种大变活人的魔术吗?魔术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关进箱子,又是插剑又是晃动,搞得你心惊肉跳,结果一打开,人没了,从舞台另一头笑嘻嘻地跑出来。全场掌声雷动,但你心里清楚,这都是障眼法,是套路。最近政坛上演的这出戏,简直比那魔术还精彩,只不过,看完之后你可能笑不出来,只想问一句:我们到底算什么?
先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天前。那场辩论会,那叫一个火星四溅。张亚中和郑丽文两个人,就差没撸起袖子直接上手了。那气氛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火药味。张亚中当时那叫一个义正词严,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理念死磕到底的硬汉,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,铿锵有力。他摆出的姿态,就是那种“我的观点不容置疑,你说的都是歪理邪说”的架势。而对面的郑丽文呢,也不是吃素的,你来我往,言辞犀利得像一把把小刀子,嗖嗖地往对方身上招呼。我们这些观众看得是热血沸腾,觉得这才是辩论嘛,观点的碰撞,思想的交锋,多带劲!很多人当时肯定都站了队,觉得张亚中这人有风骨,敢说敢当,是条汉子。
可谁能想到呢?生活永远比剧本更魔幻。就这么几天功夫,简直就是一觉醒来,天都变了。前一秒还在互相捅刀子的两个人,后一秒张亚中就画风突变,公开站出来,大声疾呼要支持郑丽文。这一下,所有人都懵了。尤其是那些刚刚还在网上为了维护张亚中,跟人吵得面红耳赤的粉丝们,估计下巴都掉地上了。这感觉就像什么呢?就像你刚帮你哥们儿骂完他仇家,回头一看,你哥们儿正跟那仇家勾肩搭背地喝酒呢,还拍着你肩膀说:“兄弟,刚刚都是误会,来,一起喝一杯。”你端着酒杯,手都在抖,心里一万匹羊驼呼啸而过,只想问一句:我刚才那么卖力,到底是为了啥?
这波操作,直接在网上引爆了。大家的感觉,从震惊到困惑,最后变成了哭笑不得的嘲讽。有人说这是“翻脸比翻书还快”,我说这哪是翻书啊,这简直是按了快进键的PPT,上一页还在厮杀,下一页就“相亲相爱一家人”了。这种强烈的反差,让“真诚”这两个字显得特别可笑。其实咱们心里觉得这么别扭,是有科学依据的。社会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认知失调”,简单说,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和他之前的信念或态度发生冲突时,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紧张、不愉快的情绪。我们作为旁观者,脑子里还存着“张亚中坚决反对郑丽文”的印象,结果现实啪地一下给了我们一个“张亚中全力支持郑丽文”的大嘴巴子。我们的大脑为了处理这种矛盾,就会觉得极其不适,甚至愤怒,感觉自己被愚弄了。
说实话,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,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能瞎猜。是张亚中突然想通了,觉得郑丽文说的都对,一夜之间完成了思想上的飞跃?还是说,这背后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利益交换和政治算计?又或者,从头到尾,那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,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双簧”,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话题,吸引眼球?你以为就他一个?那可就太天真了。放眼望去,这种“变色龙”式的操作在政坛里简直是家常便饭。比如民众党的柯文哲,他的立场就像个钟摆,在蓝绿之间来回晃悠,今天说句这话讨好一下这边,明天做个那事安抚一下那边,主打一个“实用主义”。这种为了政治生存和利益最大化而不断调整身段的玩法,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。他们可能觉得这是高明的策略,是顾全大局的妥协。可在我们老百姓眼里,这就是没原则,不靠谱。
真正让人担忧的,是这种现象带来的涟漪效应。当政治人物的立场可以像天气预报一样随时更改,当严肃的政策讨论变成了博眼球的真人秀,最终被腐蚀掉的,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。政治,本该是一件关乎众人之事,需要严肃对待。可现在呢,越来越像一出娱乐大戏。大家不再关心他们到底主张什么,能为社会做什么,而是热衷于讨论“谁和谁又闹掰了”、“谁和谁又和好了”这种八卦。政策辩论?谁还关心那个。大家现在只想知道下一集演啥,谁又会跟谁“和解”了。长此以往,越来越多的人会对政治感到厌倦和失望,觉得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,干脆选择当个彻底的“吃瓜群众”,关我屁事。这种集体性的政治冷感,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
我们作为观众,到底该怎么办?是跟着他们的节奏一起摇摆,今天为A鼓掌,明天为B叫好?还是应该学着聪明点,擦亮眼睛,别再轻易被这些花里胡哨的表演给骗了?我想,答案可能很简单。别听他们说了什么,要看他们做了什么,而且是长期地、一贯地做了什么。一个人的人品和原则,不是靠一两句豪言壮语就能证明的,而是体现在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行动里。那些轻易就能被抛弃的“原则”,说白了,从来就不是原则,只是工具。
别急着鼓掌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幕演的是什么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